在去年的2月份,单仁行提到了有两家著名的企业相继出现了经营危机。
一家曾经是“中国500强民企第二名”的海航集团,现在已经被政府接手。
另一家就是今天单仁行的主角,“中国最牛校企”北大方正集团。
在去年的2月18日,北大方正被北京银行申请重整,但一直没什么消息。
直到今年6月,方正的破产重组基本上尘埃落定,接手的是中国平安。
这么一家出身显赫,背靠北大,院士领头的中国最牛校企,究竟做错了什么?
它能给我们的企业经营带来哪些警示呢?
也许,我们今天一说到方正这个名字。
在不少人的脑海里,第一个想到的事就是“侵权”。
毕竟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被方正字体亲切的“问候”过。
暴雪公司曾经因为使用了方正字体,一度被要求索赔4个亿。
不能使用方正系的字体商用,包括微软雅黑也是方正的,这被迫成为了大家的常识。
但在稍微年级大一点的人心里,方正才不是一家做字体的公司。
它的亲爸爸是北京大学,它的创始人是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两院院士王选。
(来源于网络)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此闪耀的背景之下。
方正内部的管理却在重整审计中,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
根据破产重整清产核资审计报告,在审计基准日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团五家重整主体的净资产总额622亿,债务总额高达1469亿元,高出了资产2倍好多。
其中,无法说清楚来源的往来款项,和莫名其妙的应收账款减值,就有589亿。
到了2020年12月15日,5家公司的申报债权又攀升到了2345.8亿。
即便按重整后50%的清偿计算,债权人也要损失700亿以上。
确实让人触目惊心。
要知道,它曾经是民族企业的骄傲,一家仅次于联想的科技企业。
在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但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不一样,计算机语言都是建立在英文的基础之上。
(来源于网络)
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很可能赶不上信息化这趟快车。
毕业于北大数学力学系,专修计算机数学专业的王选,一头扎进实验室,最后研制出世界领先,还未商业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1980年9月15日,王选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
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
过去中国一直是用排铅字方法去做印刷的。
随后,王选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被认为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水平。
而王选也并不是个只会闷头研究的科学家,他被誉为是“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王选知道科技进步的载体是企业,推广应用离不开市场。
在1986年,他与母校北京大学合作,正式创立北大方正,将自己研制的技术商业化。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北大和教育部都对方正特别的重视。
短短的三年时间,方正的订单突破一亿美元。
这个时候的华为,还只是一家卖交换机的小代理公司而已。
到了1995年,方正集团迎来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方正集团在香港主板上市了,另一个是方正正式进军电脑行业。
(来源于百度图片)
虽然方正进入电脑行业比联想晚了两年。
但与联想走“贸工技”的道路不一样,方正有着充足的技术团队,又有北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实力并不弱。
在四年时间内,方正电脑跻身亚太十强,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
很多国人用的第一台电脑就是方正电脑。
按理说,此时的方正应该一鼓作气,直接拿下国内电脑老大的宝座。
但方正不仅没有,而且越走越歪,以至于后来的发展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失败。
一家公司最怕什么?
有人会说战略错误,或者是战术失败,也有人会说缺乏创新,执行出了问题。
但内部不团结,甚至无休止的内部斗争,绝对是最致命的原因。
就在方正电脑跻身亚太十强的1999年。
(香港)方正的第二大股东,要求香港方正董事局主席王选从方正辞职。
但方正集团内部的技术人员要求王选留下,同时要求香港方正的董事长张玉峰辞职。
于是公司内部就分成了两派,“支持技术核心的挺王派”和“支持经营核心的挺张派”。
对此呢,王选教授曾经有一句话表述:
“方正是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与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完美结合,张玉峰是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代表。”
这句话现在看上去颇有深意。
最终北大看不下去了,要求王选和张玉峰同时退出集团董事会。
身心俱疲的王选在2002年彻底从方正辞职,没有留下任何话,但也从未在公开场合说过方正任何的不好。
2006年,王选病逝。
他有一点,让我记忆深刻。
在王选当选院士的时候,已经是62岁了。
他说:“当年我搞出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的时候,我还年轻,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但是没人给我这个荣誉。
现在我已经老了,水平退步了,甚至还不如我的学生,反而当选了院士,这让我非常惭愧。”
中国的传统思想里,有一句“功成身退”。
但“功成”很难,“功成”之后“身退”更是难上加难。
本文转载自:https://www.gylmap.com
“功成身不退”里的价值导向和人性博弈。
或许可以用来解释方正走向破产重组的原因,甚至可以解释今天很多现象。
在王选和张玉峰两人退出后,接任方正集团董事长的是北大副校长闵维方。
而他的助理,是未来的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
对,你没听错。
两年后的2001年,魏新就成了方正新的舵手。
他负责对方正进行整改,表示要在三年之内超越联想。
新的掌门人来了,但方正内部却有一个人不买魏新的账。
这个人叫祝剑秋,方正集团的副董事长。
祝剑秋的能力十分突出,他与张玉峰一起把方正电脑做到了全国第二,属于实力派,主要是营销方面和市场方面。
祝剑秋处处与魏新作对,让魏新特别恼火,但又无可奈何。
直到一次出差,魏新碰到了方正的一位董事,“凯地系”的李友。
双方一拍即合,几番操作之后,就让祝剑秋出局了。
但无利不起早,李友并不是平白无故的帮助魏新。
祝剑秋走后,李友顺利成为了方正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并且把自己的多个亲戚提升为公司高管,同时借助于内幕交易,以4480万元的价格,拿下方正30%的股权。
后来,李友涉嫌侵吞国有资产遭人举报,最终在2016年锒铛入狱,并罚款7.5亿。
(来源于微博)
经过十几年的内部斗争,方正已经元气大伤,不仅没有超过联想,还被联想远远地甩在后边。
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很出名的话:
“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听过的人有很多,做到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我们回顾商业史,不难发现一点。
很多企业都是起于合作,在最开始兄弟齐心,合力断金。
但是有了一点成功之后,在“钱”和“权”的诱惑下,祸起萧墙,败于内部斗争。
在公司的经营治理当中,很多时候,内部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界线感的缺失。
只谈服从,不谈合作;只谈个人,不谈集体,将个人的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
既让专业的人无法做专业的事,也让团队丧失凝聚力,走上了下坡路。
而且,方正的问题更为严重。
魏新不仅挤走了做市场的祝剑秋,还盲目带领方正走向了所谓“多元化”。
原本就重感冒的方正集团,又染上了风寒,这下就直接到了ICU了。
魏新指导方正走多元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卖电脑赚的钱太少,速度太慢。
所以,魏新想让方正从一个科技公司转型成为金融公司。
在他的操持下,方正先后收购浙江证券、苏州钢铁集团、西南合成制药多家公司,涉足领域从金融证券到钢铁产业,再到制药和房地产。
而方正自己的电脑业务,随着市场的挤压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江河日下。
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研发能力,已经荡然无存。
到了2010年,方正掉到了国内PC第四的位置,索性将电脑业务这个拖油瓶,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宏碁,美其名曰:我们效仿IBM转型做服务。
结果,方正不仅没能成为中国的IBM,还欠了一大屁股债。
一个本应该有着大好前途的民族企业,拥有着仅次于“两弹一星”的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承载着王选院士“高科技产业要顶天立地”信念的方正集团。
在走上私有化的道路中,经历了内部斗争、争权、利益输送,最终在多元化战略下,一蹶不振。
其实,我要把上面的“多元化”打一个引号,各位,什么是多元化?
如果仅仅把多元化理解为做更多的业务,赚更多的钱。
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企业一定会走向失败,而且很快。
真正的多元化是不放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托自己的核心业务向外扩展出其他的关联产业。
从技术的突破和产品的延伸应用上,找到新的应用领域。
并且,各个业务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相互合作,既可以拿来当作企业的一个价值点,又可以从整体上看作企业综合实力的网。
就像华为依托它的通讯业务进军手机产业,再依托它的手机产业进军半导体,进军电脑行业。
虽然手机、基站、芯片这些看起来有所差别,但都属于ICT的范畴,很多东西是相通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华为说自己要进军房地产行业,打算卖零食,打算开超市了。
这就不是多元化战略了,这是胡作了。
因为做手机和做房地产,开超市的逻辑根本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总会在社交领域失败,腾讯总是在电商领域摔倒一样。
业务的逻辑不同,企业的基因不同,跨行就难于登天。
海航创始人陈峰也给海航集团的多元化败局,总结了一句话:
“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可以干的时候,祸就埋下来了。”
多元化应该是一张大网,这个张网上每一个结点都是相互关联的,分则各自为战,和起来就是一个整体。
而不是一把沙子,哪里赚钱,就往哪里撒。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方正集团的兴衰。
什么是不能丢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管理团队意志,做好利益分配?多元化战略又该真正如何走?
这三个问题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仍然要去深度的思考和警示。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
方正集团的故事,也许就正在发生在我们企业的某个角落。
希望未来能有一家企业真正承担起“方正”这个名字的寓意。
“方正”来源于《汉书·晁错传》,里面是这样说的:
“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
自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