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法
自古以来山石的画法无非是勾、皴、擦、点、染。皴法是表现各种石质纹络的主要手段,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符号化的形式语言,它既具象,又抽象。皴法可以表现出具象的山川地貌,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同时也是国画区别其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1.石的表现
石是山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画好山首先要先了解石、画好石。古人云:“石乃天地之骨,而气亦寓焉。无气之石,则为顽石犹无气之骨,则为朽骨。”
首先要对石有立体的认识。
王维在《山水诀》中写道“山分八面、石有三方”。“石有三方”就是指石的形体要通过石面的刻画表现出来,要表现石的体积,最少要分出三个面来刻画,复杂的石块,需要表现的面就会更多。
画石一般分为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
一般情况用硬毫秃笔勾轮廓,中锋为主兼用侧锋,做到藏露结合,顺逆并施。从石的头部起笔,到石脚收笔,先勾左边轮廓,再勾右边轮廓,注意要有顿挫起伏,虚实对比,不可勾成死线。在勾轮廓的同时就可以分出大的石面,通常阳面的轮廓线较细,阴面的轮廓线较粗。轮廓线要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石面棱角明显的,用笔折顿有力,石面棱角浑圆的,用笔园劲柔和,石面的大小、形状要尽可能避免雷 同。
本文转载自:https://www.gylmap.com
大的石面分出后,就要通过皴法来刻画石纹,进一步的加强阴面与阳面的对比,表现出石的凹凸关系,加强石的质感和厚重感。不同的石头要用不同的皴法,皴是深入刻画石面的重要步骤。
擦是皴的辅助手段,将笔倾倒,从笔端到笔腹轻触纸面,笔干、墨少摩擦出明显的笔触,擦可以弥补皴法的不足之处,以增强石的粗糙感、重量感和阴阳关系。可以擦一遍,也可以擦多遍,要掌握好分寸。
待皴擦的墨迹干后,可用毛笔蘸淡墨染石的阴面,以加强明暗关系,增加润泽感和厚重感。石的阳面不染,墨染不可过深,阴面到阳面的墨色过渡要自然,也可不经过墨染,直接用色染,赭石,汁绿、花青等色。染法和墨染相同,染色要由淡而浓,一遍颜色不够深,还可以染两遍三遍,切忌不可过深,破坏了墨的效果,
染色干后在点苔,这是画石的最后一个步骤。点苔的作用是丰富石体内容,表现石上长的青苔,加强石的厚重感和墨色对比,弥补勾皴用笔的不足之处。
初学画石应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练习,熟练以后,就可以灵活运用了,如边勾边皴,先皴后勾,边皴边擦,边皴边染等。作画程序要灵活搭配,要根据绘画所追求的效果,来选择作画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