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是由一定数量的士兵所组成的武装集体,一位指挥官如果想要如臂使指的指挥这支军队,就需要为它构建一定的架构,即将士兵们组编起来,建立起军队的编制。
军队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一支有编制的军队,具有更容易指挥、兵力可计算、辨别军队属性等特点。
它伴随着军队一同出现、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混乱时期
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十年间,为应对不断壮大的红军人数,并且为了方便指挥等原因,经中央研究决定各地工农红军均依照苏联红军的“三三制”方式编组红军。
“三三制”即是每个军下设3个师,每个师下设3个团,每个团下设三个营,每个营下设三个连,每个连下设三个排,每个排下设三个班,一个班12个人,除各级直属部队外共计8748人。
但由于当时兵员不足,所以大多数红军步兵师的兵力大概就是2000人左右,也就是一个标准团的编制。
进行调整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由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名义上归属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但实际控制权依旧掌握在中共手中。
而在部队建制方面,因受限于所掌握的部队番号较少,因此初期实行二二制,115师、120师、129师即其余各级直属部队以及党政机关等共计4.5万人。
后来因部队扩张需要,改回“三三制”。
部队的人数由于当时时局混乱,且我党有大量地方部队与野战军,对下属部队采取分散开来,各自发展的管理模式,导致具体人数不可考,会出现如电视剧《亮剑》中,本应该三千人左右的独立团,拥有近万人的作战兵力。
解放战争时期,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编制。
建国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为建设现代化军队,细化自身兵种,发展成为由陆、海、空三军以及战略导弹部队组成的现代化军队。
此时我军的标准编制是:10人一班,三班一排,三个排加上炊事班、通信员、司务长等,一个连大约在120人左右;一个营下设四个连,人数大约是500人 ;一个团下设三个营,一个标准团人数在1500人左右;
一个师包括5到6个团,人数在一万人左右;一个旅比一个师少一到两个团,人数在7000人左右,一个军下设三个师,人数在三万人左右。
1959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分大中小师。
1975年正式分甲乙种师编制。以陆军为例,乙种师兵力一般在6000人左右。
下辖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每个步兵团辖3个步兵营和警通连、机炮连2个直属连,共约1500人左右;每个步兵营由2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组成;每个步兵连由3个步兵排、1个炮排组成。
同甲种师全师12000人相比,乙种师步兵团的步兵分队少、专业分队尽可能合编,维持基本的架子和骨干,临战时需补充到甲种师的编制时方才可以投入战斗。
这种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全面战争的需要。
一场全面战争的爆发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例如国际态势恶化、战争威胁加大等,这些都是有阶段有预兆的。
并在国际态势恶化、战争威胁上升的时候开始动员,从民兵、地方部队中逐层动员,补充兵员把乙种师扩编为甲种师,进行几个月的战前强化训练再投入备战。
因此在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预估下,保有一部分乙种师维持的指挥班子和骨干人员,以待临战扩编是有必要的。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冷战开始缓和,90年代苏联解体宣告冷战正式结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大规模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相反地区冲突以及局部战争等小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时我军甲乙编制师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
就以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为例,这是一场短时间内爆发的短时间局部战争,留给中央军委的下达命令的时间很短。
当时大多数参战部队都是在1978年年底才接到备战命令的,甚至有部队是1979年初开始备战开赴前线的,那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一支乙种师迅速扩编为满编的甲种师就显得十分仓促。
兵力不足怎么解决,只能是从友邻部队中抽调部分战斗骨干组建新的战斗编制,或者依靠当年刚入伍的新兵来补充。
许多部队只能在战前紧急进行几次战术演练,部队没有时间对他们进行常规的入伍教育,在简单的实弹训练后,便直接补充进战斗部队。
从这种仓促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甲乙师的编制面对现代战争,尤其是面对这种小规模的地区局部战争是不合适的。
到79年初中越边境战争结束后,十数年没有爆发战争,虽然作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也使得解放军的诸多问题得以暴露。
本文转载自:https://www.gylmap.com
到84年中越两山轮战爆发时,人民解放军的军队改革问题也提上了议程,而一切军队改革的前提都是对“部队编制的改造”,而面对臃肿不堪的军队,你是没法重塑的,这时候也就是著名的“百万大裁军”的序幕终于徐徐拉开。
1985年,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时任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100万!
将保留下来的军级建制全部改编为“集团军”即合成化集团军制,与过去的“军”相比,集团军的火力、机动能力、突击力都有所提高,增强了了现代条件下的合成训练和作战能力。
集团军是基本战役军团,集团军下面没有师,旅是基础战术兵团。并取消团这一建制,将过去的师团制正式向旅营制改变。
师改旅,这种改变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的战争,在过去面对战术级别的作战任务,团这已编制可以很好满足作战需求。到了战役级别的战斗,师成为了最合适的作战单位。
旅这个编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战术上用他太大了,在战役中他又太小了,面对此种情况极为尴尬。
并对于上级指令的下达也有所阻碍,作战命令无法第一时间发送给,一线的作战部队。
以至于后来人民解放军取消了旅这一编制,转变成了军师团制,虽也有保留旅的编制,但是基本上都独立出了师这一编制,直接归军一级管理,在地位上比师低半头。
所以大家经常听到的旅这一军事单位,其实是和师同属为军级单位下设的两种类型的部队编制,有军-师-团编制,也有军-旅-营编制。
一般来说,旅在级别上确实比师要小。但二者间并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进入到现代后,面对信息化时代,军中的这种状况就变了。
因为这时的军队发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在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军师团的编制开始过时了。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我们的老朋友俄罗斯,二战之后,他们曾经历过阿富汗战争、两次车臣战争等,通过这些战争我们发现,他们在二战时期,所擅长的那套钢铁洪流般的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开始失效。
在这一方面,美国就给我们做出了具体的范例。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这个“世界警察”几乎年年打仗,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面对现代化战争中更加复杂的作战任务时,用师这一级别兵力过多,导致指挥不够灵活,而用团这一级别,又会因为兵力太少,导致不足以应对。
在这个时候,“旅”作为夹在,师与团之间的作战单位,就显得尤为关键,他即有与“师”相差不多的作战能力,也有不逊于“团”的灵活性。
故而弃师、团,改为旅制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关于“师改旅”是否会影响我军的作战能力?并用一个师与一个旅来进行比较。那首先这个对比的前提就是错的,这样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也只是伪命题。
将一支齐装满员的机步师,如果一分为二拆分成两支机步旅,不仅可以因为相关人员的调整得到一些新装备进行补充,而且因为是两个独立作战单位,反而会在战场上显示出作战灵活的特点。
而师下面拿出一两个单一兵种的团是难以应对一支合成旅进攻的,所以说“师改旅会导致战斗力减弱”是大错特错的。
在中国的“师改旅”过程中,以营为战术单位,突出“合成化”“模块化”两点进行合成营的建设和训练。再以合成营为架构,搭配支援力量、保障力量火炮力量和防空力量,一支合成旅就组建完成了。
随着2016年我军第四次大规模军改结束,七大军区整合为五大战区,军中的战斗编制也做出了相应改变,我军现行的军队编制是:
一个战区下设两到三个集团军以及相关的海空部队,总兵力大约在40万人左右,
一个集团军下设6个合成旅、一个炮兵旅、一个防空旅、一个特战旅、一个陆航旅(或空中突击旅)、一个工兵旅和一个勤务支援旅,总计12个旅,兵力大约是8万人左右
一个合成旅下辖4个合成营、一个炮兵营、一个防空营、一个作战支援营、一个侦察营和一个勤务保障营。共9个营。
一个合成营有3个机械化步兵连、一个火力连、一个突击车连、一个支援保障连、和一个侦察排。
指挥的传导路径就是:
战区(战略单位)- 集团军(战役单位)-旅(战场单位)-合成营(战术单位)-连(战斗单位)
这便是我军目前现行的军队编制制度。
当然,我军各部队的具体编制以及人数,还是属于部队的保密信息,实际情况肯定会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人民网
[2] 《国防部:近期网传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方案等纯属猜测》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