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作物的生长离开不太阳;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序上也是因为太阳的运动和变化;煤炭和石油这样的化石能源,也和太阳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序上来说,太阳的稳定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生活的稳定,太阳如果出现异常,像是电影《2012》和《流浪地球》里的灾难场景,就离我们不远了。所以,关心太阳,就是关心人类的命运。
一、看得见的太阳
太阳是自然界中最容易看得见的东西,但是说到看见太阳,必须先帮你区分一下,在你平时看到太阳的特征中,哪些是太阳本身呈现的状态,又有哪些是引入的干扰。
比如说,整体上看,太阳是一个圆盘,发出黄白色的光芒,在天气不好、黎明和黄昏的时候,颜色还会偏红一些。但是,但是,这些最常见的情况却不是太阳的真正外观。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你肉眼看见的黄白色的光和偶尔出现的红色,都是被地球的大气层“修饰处理”过后的样子。太阳光进入大气层的时候,遇到大气层里的空气分子、尘埃和水蒸气,阳光就会发生散射。有一部分光更容易散开,成为天空的背景色,另一部分光更容易长驱直入进入我们的视野。容易散开的是波长比较短的蓝色光,是它们塑造了蓝天。容易长驱直入的是波长比较长的红色光和黄色光,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太阳的颜色。
这还不算完。如果空气里的水汽比较多,或者是一早一晚太阳的角度比较低,阳光需要穿越更多的空气成分进入你的眼中。这种情况下,阳光被散射得就更厉害,你看到的太阳就会更红。
如果地球没有空气,或者直接到太空里去看太阳,你会发现,太阳其实是白色的,这才是它的真实颜色。
除了太阳的颜色,我们平时还能看到太阳的一些微小的细节特征。比如太阳中总会有一些小黑斑,这些小黑斑,叫做“太阳黑子”,它们是天文学研究中,有关太阳的非常重要的细节特征。
在古时候的中国,我们的祖先们早就注意到了太阳不是完美的发光圆盘,而是会经常出现黑色的小点,这些小点有时候简单出现几个,有时候大量成群出现。在最新的考古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在商代,甚至是更早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很重视对太阳的观测了。目前已知的对太阳黑子的系统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字中“日”这个字,自古以来形状变化不大,它的甲骨文和金文的样子,就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点。现代天文学就借用了这个形状,创造了表示太阳的科学符号。
在早期的西方世界,由于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坚信天界完美、太阳神完美,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太阳黑子的存在。直到伽利略最早用望远镜观测太阳,才发现太阳黑子。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个发现,伽利略打破了传统天文学的束缚,为哥白尼的日心说,以及全新的天文学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除了太阳黑子,我们还可以用望远镜和特殊的滤镜,看到太阳的另外两种特征现象。分别是耀斑和日珥。
先说耀斑。和黑子相反,耀斑就是太阳表面出现的更明亮的白斑。和黑子一样,耀斑也是偶然出现的,很快就会消失不见。耀斑出现的位置和数量都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来看日珥。日珥的“珥”,在古汉语中,意思是用珠子或玉石做的耳环。日珥,就像是太阳戴上了“耳环”。太阳平时总会向外喷射出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中,对着我们正面而来的部分,在刺眼的阳光中是不容易分辨的。但从太阳边缘向两侧喷出去的东西,更有机会被我们发现。这些从太阳边缘爆发出来的红色针状物质,就是日珥。
黑子,耀斑和日珥,全都是偶发的特殊现象,也是太阳表面真实出现的状态。仅仅观察到这些现象,还不足以让天文学家对它们这么关心。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现象出发,我们还可以发现太阳本身的变化和运动规律。
连续几代天文学家,长期观测太阳,把黑子、日珥和耀斑这些现象出现的时间、位置、数量都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一直持续了300年,人们终于在19世纪发现了其中的重大规律。
科学家们发现,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和位置有明确的11年周期。也就是说,两次黑子集中大量出现的时间间隔大约是11年。不光是黑子的数量,黑子出现的位置也有11年的周期规律。在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黑子在太阳表面的中纬度出现,之后新的黑子逐渐在比较低的纬度,也就是太阳的赤道附近出现,在一个周期结束的时候,只有太阳赤道附近能看到黑子。
耀斑和日珥也符合相似的规律。
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太阳本身呈现出一种有节奏的变化,11年是它的变化周期,而黑子、耀斑和日珥是它的表现形式。
二、看不见的太阳
在说太阳内部之前,先说一个有关地震的例子。有不少人都见识过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是,抛开灾难,从科学的角度看,地震其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是地球上发生地震最多的地区之一。地质学家奥尔德姆长期在喜马拉雅山工作,收集地震的数据。奥尔德姆最终发现了两项结论,一次地震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以及利用这些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反弹,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他甚至精确计算出了地球核心的大小。
本文转载自:https://www.gylmap.com
从此奥尔德姆开创了利用地震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方法。地震波遇到更坚硬的底层就会反射和折射。只要在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多建观察地震波的仪器,就可以精确测定地球的内部。
天文学家把这项技术用在了太阳身上。
只要能观察到太阳的振动,我们就能反推出太阳的内部结构和每一层的密度。我们当然没办法在太阳表面安装地震仪,那怎么才能在地球上远远地观察到太阳的振动呢?
常去泳池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站在空无一人的游泳池边,可以清晰地看到泳池底部地面的方格子瓷砖。一旦有人在水里运动,制造了一些水的振动,泳池底部的方格子就会扭曲变形。如果有光照下来,池底的地面会出现明暗相间的网格。这也就是说,通过观察游泳池底部的光线变化,就可以推出游泳池中水波的振动。
观察太阳也是如此,天文学家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太阳,只需要观察太阳表面的亮度变化,同样可以推测太阳振动,从而深入理解太阳内部的结构。
你看,天文学家把地质学的成功经验过迁移过来,学会了透视系统内部。又把水波折射的游泳池原理迁移过来,学会了远距离观察振动。
就这样,天文学家发现太阳这颗恒星的内部,其实是由三个结构层次组成的,从外向里依次是对流层、辐射层,以及日核。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利用太阳振动,还发现了太阳自转的特殊情况。
我们都知道,地球自转是整体一起转,就像一整个大铁球。但是太阳很不一样,太阳的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转得不一样快。
太阳赤道转得最快,越往两极转得越慢。这样一种拧麻花式的自转模式,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原本整齐排列的磁场,会因为转速不一样而相互缠绕。磁场缠绕,就会在太阳表面形成一个或者多个结点。这些结点的能量被磁场束缚住不能向外释放,所以温度比周围区域低一些,看起来也要暗一些,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黑子”。有时候能量积累的太多了,磁场束缚不住突然断裂,能量猛然冲出来,产生的就是耀斑和日珥。
理解了太阳的内部结构和自转方式,我们也就理解了黑子、耀斑和日珥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探索星体的深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肉眼所见的现象,这也是天文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
三、太阳对我们的影响
太阳对于我们人类的生活,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让我们先从一个神奇的景象——极光说起。
太阳的运动有一个特点,就是会不断向外释放物质,其中有很多带电的粒子会不停地冲向地球。不过,这些粒子并没有办法突破地球的防线,直接袭击地面的人类。这道防线,就是地球的磁场。物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带电的粒子遇到磁场,会改变运动方向。所以,来自太阳的粒子全都被地球磁场扭转了方向,冲向南北两极。这些粒子在南北极的空气中碰撞,于是就产生了极光的效果。
但是,这种太阳喷发的粒子,对地球的影响,绝对不是仅限于产生极光。其实,地球磁场这道防线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太阳突然喷发更猛烈的粒子,超过了地球磁场的防御能力,这些粒子就会直接作用在我们头顶。
首先被冲击的,就是电子通讯设施。根据记录,二战期间的一次超强太阳风暴袭击了地面上的天线系统,雷达和电路产生的巨大电流,会瞬间穿过通讯设备,一位恰好正在发电报的通讯员直接被烧焦了手。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通讯、网络、卫星、电子设备,这一切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而太阳的这种不稳定性,很有可能导致这些设备瞬间失灵。
比如说,2013年3月15凌晨,卫星捕捉到太阳大气产生了剧烈运动,抛射出大量的物质。两天后,这些被抛出的物质来到了地球,直接引发了地球磁场的剧烈震荡。当时,不光是南北极,就连低纬度地区的夜晚也能看到明显的极光。各地的通信卫星基本失联,高纬度航线的民航飞机也因此停运。
不过,太阳风暴的影响,也还只是短时间的影响,最多持续几个小时就结束了。对于人类生活有更严重影响的,是太阳的长期变化。
太阳是一颗恒星,恒星会不断地自我发展和演化,所以长时间来看,太阳的状态,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太阳目前所处的阶段叫主序星阶段,意思是主要的恒星序列。太阳在这个阶段,可以稳定燃烧几十亿年。也就是说,太阳此刻正处在生命的中间阶段。
直到45亿年之后,太阳才会结束这个阶段。到了那时,太阳就会突然开始膨胀,大小可以超过今天火星轨道的尺寸。这也就意味着,那时的水星、金星、火星,还有我们的地球,都会被太阳彻底吞没。
那时的太阳又红又大,天文学上,把处于这个阶段的太阳叫做“红巨星”。相较于今天的太阳,它的体积会增加几百万倍,亮度增加好几个数量级。
听到这,你可能觉得,45亿年太长了,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此时此刻的太阳,也正在缓慢地变化。太阳一直在变得越来越热,内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大约几千万到一亿年之后,太阳带来的温度就足够蒸发掉地球上所有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