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鱼类,大家一定都知道。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已经发现的鱼类有三万二千多种,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大家庭。可以说,鱼类和我们人类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有些人喜欢鱼类的美味,“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范仲淹在表达对渔人疾苦深表同情的同时,也侧面反应了宋朝人对松江鲈这种美食的喜爱程度;有些人喜欢鱼类的美丽,海洋中的鱼类绚丽多彩,让人有置身童话世界的感觉;有些人认为鱼类能带来富足的生活,除夕的团圆宴上,鱼是不可缺少的一道主菜,代表着年年有余,吉庆祥和。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作者拍摄
那么,鱼类是如何形成如此庞大族群的呢?这里,我们就要讲一下鱼类的繁殖。鱼类拥有非常强大的繁殖能力,产卵最多可达几亿粒,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鱼类产卵的数量和护卵习性有关,没有护卵习性的鱼类因为受精卵在孵化过程损失较大,幼鱼的成活率不高,就需要产下大量的鱼卵以保证后代的数量,如常见的鲢鱼,一次能产卵50万粒,而有护卵习性的鱼类由于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亲鱼一直陪在身边,减少其它生物对受精卵的伤害,因此产卵数量则较少,如刺鱼只产80-100粒。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鱼卵|作者拍摄
鱼类繁殖后代有三种方式,即卵生、卵胎生和胎生[1]。卵生是指雌鱼和雄鱼达到性成熟后,受到水流、光照等刺激出现发情行为,将卵子和精子排入水中完成受精,大多数鱼类是卵生的,受精卵多数没有亲鱼保护,因此产卵量较大,但是也有部分卵生鱼产卵不多,如罗非鱼,这是因为罗非鱼的雌鱼将卵含在口内孵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受精卵的成活率,保证了仔鱼成活数量;卵胎生是指卵在雌鱼体内受精,并在雌鱼生殖道内发育。这种繁殖方式仅仅是卵在母体内发育,而营养的供给还是由卵本身提供,以这种方式繁殖的鱼类主要有海鲫、食蚊鱼和大多数鲨鱼;胎生是指卵在母体内受精和发育的繁殖方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既可以吸收卵黄的营养,又通过一根类似脐带的组织吸收母体营养,但这种胚胎发育方式与哺乳动物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我们称它为“假胎生”,采用这种胚胎发育方式的亲鱼每胎只需要产几个或者几十个卵就能保证后代的成活率,真鲨科的大青鲨就是胎生的典型代表。
在自然界当中,不同的鱼类产卵的时间也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春季产卵和秋季产卵。鱼类自然繁殖是环境和鱼类激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水位变化、性引诱、卵的附着物等均对鱼类性腺发育起到重要作用,当性成熟的亲鱼受到这些生态条件刺激时,鱼即产生冲动,卵母细胞也不断成熟;雄鱼的精液量显著增加,并出现性行为[2],这时雌鱼和雄鱼就会把排出卵子和精子,受精后就发育成小鱼苗。
本文转载自:https://www.gylmap.com
瓦氏雅罗鱼鱼苗|作者拍摄
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鲤鱼、草鱼等一般采用人工繁殖,这样可以不受自然条件和捕捉数量的影响,保证稳定的产量,以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鱼类的人工繁殖一般可分为生态法、生理法和生态生理结合法[2]:生态法是在鱼类繁殖期内,捕捞亲鱼检查性成熟情况,并按照一定比例将雌鱼和雄鱼置于满足其产卵的产卵场内自行繁殖,为了提高受精率,技术人员也可以分别取出卵子和精子完成人工授精,此法适用于鲤、鲫等;生理法是在繁殖季节对亲鱼注射催情剂,促其性成熟,完成受精行为,此法适用于草鱼、鲢鱼等养殖鱼类;生理生态法是将上述两法结合运用,在注射催产剂促进其亲鱼性腺发育的同时,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满足其产卵条件。
瓦氏雅罗鱼注射催产剂|作者拍摄
鱼类的人工繁殖过程一般分为亲鱼培育、催情、授精和孵化4个环节:亲鱼培育是鱼类繁殖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是人工繁殖能否成功的关键,亲鱼性腺发育不好,人工繁殖的效果一定不好,在亲鱼培育阶段,要增加亲鱼饵料的营养,同时人为增加流水、光照等刺激,在培育期内,定期对亲鱼成熟度检查,亲鱼腹部饱满柔软,轻轻挤压就能流出卵子和精子即为发育成熟;催情是对出现上述性状的亲鱼注射催产剂促其发情产卵;授精分为自然授精和人工授精两种,自然授精是催情后的亲鱼在产卵池中自行产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人工授精是在亲鱼发情高潮将要产卵时,采用人工方式取得卵子和精子,将卵子和精子置于容器内通过搅拌等方式完成受精;孵化是将受精卵置于孵化环道或者孵化桶等孵化设备中进行,这些孵化设备可以人为控制水流流速,保证受精卵孵化所需的氧气含量。
鱼类孵化环道|作者拍摄
我国的鱼类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2400年前,鱼类养殖始祖范蠡编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3],简要的阐述了养殖鱼类的方法和收益;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落后,基础薄弱,鱼也成了一件奢侈品,大多数百姓只能望鱼兴叹,为了国人能够吃上新鲜美味的各种鱼类,老一辈水产工作者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随着“四大家鱼”、鲤鱼、大菱鲆、石斑鱼的等不同鱼类人工繁殖技术不断攻克,我们的“菜篮子”也不断丰富,鱼类也真正走上百姓餐桌,成为家家户户都能消费得起的普通食材。
作者:李博
[1]杨梅玲.浅谈鱼类繁殖的多样性[J].生物学通报,2002(07):26.
[2]鱼类人工繁殖 360百科